凡有限的存在必属衍动性存在,反过来说也一样,凡属衍动性存在者必是有限的存在者。即是说,任何有限的存在形式或存在形态一律不可能作为存在的元质或绝对的存在而存在。【如卷一所述,一切所谓的“存在形式”或“存在形态”就其“形式”或“形态”而言,都已经是存在的“属性”了,唯有奇点前的未分化存在才是没有任何属性、亦即连…
物演通论看世界之二十五:转基因有害吗?
最近,论转基因的势头又起。这种论辩已经持续好多年了,广大群众在这无休无止的论辩中好像并没有真正弄清楚转基因到底有害无害,反而越来越糊涂了。一方面,作为内行的科学家支持转基因;另一方面,以崔永元为代表的反转基因人士也一直坚持反对转基因。一般认为内行应该是正确的,但广大的群众看了那么多论证转基因无害的…
物演通论看世界之二十四:《枢纽》的物演通论式深层导读
(一)一点遗憾 最近,读施展的《枢纽》和周宏桥的《半面创新》,都生出一种强烈的感受:如果作者认真读过《物演通论》该多好!一个学者或从事某问题研究的人,最重要的就是把需要研究的问题或信息通过一个简单的原理贯通说清,施展和周宏桥都是这么做的,之所以能做到是基于他们都兼具国学和西哲这样底层的文化素质,…
第七十章 精神坐标图
之所以说知性取决于存在性,乃是由于表达为“能知”的知性其实表达着“能在”的在性──即能知的存在者在多大的程度上能在。【上述所谓的“知性”乃属广义之用,它姑且涵盖“感性、知性和理性”之全体。】(1) “能在”的程度越大(譬如“自在”之物),“能知”的程度则越小;反之,“能在”的程度越小(譬如“自为”之物),“能知”的程…
第六十九章 “知”的规定性源于“在”的规定性
倘若认识之路果然基于武断,则“真理”之达成就不可能仅与“认识”相关,而应该更与某种制约着“武断”本身的因素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讲,哥德尔的不完全性定理就是对这一自然规定或自然制约所给出的逻辑学旁证,或者也可以反过来说,正是这一自然规定或自然制约构成了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得以发生的深在原因。】(1) 换言…
第六十八章 “知”的意义在于求存
“武断”一词,就其原意而言,是“以无知为知”的称谓。也就是说,如果从一般概念上推论,则“知”不成立。【请注意,倘若你以为这只是一种苏格拉底式的诡辩,我建议你仔细重阅前面的各个章节,并切实逐句弄懂弄通,否则下文简直不堪卒读。】(1) 但无可否认的是,人们历来觉得自己确有所“知”,而且,唯因有“知”,才得以生…
第六十七章 武断是知的前提
那么,武断之知可否谓之为“知”?或者问得更贴切一些,即武断之知如何成其为“知”? 这个问题可以借助于反证的方法来求解,即通过抽掉那个潜在的武断基础,看看“认识”的格局还能否达成。(1) 哲学上一般是这样划分的:指谓具体之对象或存在物的学问乃为一般的学问或科学的学问,而对“指谓”本身加以指谓的学问就是哲…
第六十六章 理性的武断
武断之必要,对于感性认识是如此,对于理性认识亦是如此。【注意:既然“逻辑过程”与“认识过程”同一(可谓之“广义逻辑”),那么,“理性逻辑”(可谓之“狭义逻辑”)作为“感性逻辑”和“知性逻辑”的后发衍生阶段或后衍形态就不可能与之不相适配。也就是说,理性认识非但不能纠正感性认识的失真,反而一定要把它处理成某种系统性…
第六十五章 感性的武断
让我们从所谓的初级感性阶段,即一般以为是“认识过程”得以发生的起点给以简要考察。【注意:所谓“认识过程”就是“逻辑过程”,因为“感觉”本身就是一个在感官水平上以及感觉中枢内将种种非图像要素综合处理成感性图像或表象的初级逻辑过程。笛卡尔使用的“观念”一词,就包含着这个由感觉发生的一瞬间所引发的一切内容(由“观”…
第六十四章 “我思故我在”的非逻辑武断
实际上,哲学历来未能摆脱这样一种两难处境:不知“感知”之规定性,则不知“存在”为何物;反过来看,由于感知主体本身也是一种存在物,因而,如果不知“存在”为何物,则对“感知”的规定性又无从谈起。此乃一切哲学困惑之根源。 【西方哲学史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起初是率然追问身外的世界,即“存在的本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