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总论 上一章“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要干什么呢?是要使人民返璞归真。实际操作的办法就是“不尚贤, 使民不争。…
第七十八章 感应作用的模拟原理
基于b项,则任何感应者都必定是“唯心主义”者。即是说,任何感应者都必须在自身主观存在的基础上(或自身“代偿度”所限定的“自为先验性”上)来建立自身特定的感应形态或感应模式。【这里所谓的“感应形态”或“感应模式”,就是一切作为感应主体的感应者所“看”到的世界或世界表象,亦即我们确信是独立于我们之外的“事实”。然而…
第七十七章 相对存在的感应原理
基于a项,则任何感应者都必定是“唯物主义”者。即是说,任何感应者都必须在自身客观存在或自身作为一种客体存在的基础上(即自身“存在度”所限定的“自在规定性”上),来建立自身特定的感应质态或感应性状(即自身“代偿度”所限定的“自为规定性”)。【这里所谓的“感应质态”和“感应性状”,与卷一五十七章对“质态”和“性状”的诠…
物演通论看世界之二十七:释《道德经》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一)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
物演通论看世界之二十六:释《道德经》第一章
我们面对的是同一个世界,所以,任何理论都是对这个世界的解读,正确的解读必然殊途同归,即使语言不同,概念不通,所以佛陀说佛法是树上叶、语言是掌上叶,说理论或语言是指月的手指,而不是月亮本身,故,真正读懂经典,是见所有经典之同;但任何经典都是对当时信息量的归纳总结,不同时代不同的信息量下的经典,又必有…
第七十六章 感应性原理
从这个统一的共性出发,一切感应者的感应性必有如下三点基本规定: a.任何感应者必须首先是一个具有自身规定性或存在度定位的有条件存在者,由以造就自身客观上的感应方式和主观上的感应形态,此乃各类特定的感应属性得以发生或发挥的原始根据,是为“相对存在的感应原理”;【所谓“感应方式”,是指由感应者自身的特定…
第七十五章 感应性与存在性统一
可见,所谓“感应性”,是一切有条件的存在者对自身存在条件加以“确认”(是为“感”)从而加以“占有”(是为“应”)的必备属性,从这一点上看,所有自然存在物的感应规定性在本质上是同一的,至于各类存在者之间呈现出感应能度(即“感应度”)和感应方式(即“感应类”)上的巨大差别, 恰恰揭示了自然感应性(或“感应度”)在自然…
第七十四章 感应性的纵向发展
根据上述,我们可以获得这样一个特殊的视角:即早在亚原子以前的宇宙进程中,作为精神前体的物理感应属性就已经将未来精神存在的基本素质及其表达样态规定下来了。(1) 针对感应性而言,所谓依存的条件就此转化为感应的对象或客体,而依存者自身亦相应转化为感知者的角色或主体;反过来看,站在被感应者譬如质子的立…
第七十三章 感应属性的概念
何谓“感应属性”?──让我们就从这里切入主题。(1) 简而言之,所谓“感应属性”,就是指原始物质从存在度最高的无条件自在态滑落到存在度递减的有条件依存态(既往亦笼统地视其为“自在”状态,而实际上此刻已是“自为”状态的起点)的代偿性物理存在方式。【所谓“无条件自在态”(仅在相对的意义上成立),目前姑且可以假定…
第七十二章 感应属性的纵向发展
最令哲学家们困惑的问题莫过于“精神”与“物质”的二元对立格局,也就是被笛卡尔剥离开来的那个“思”与“在”的二元哲学难题。如前所述,从精神或物质的任一立场出发,我们非但不能证明这种二元格局是否成立以及如何成立,甚至连处于二元分裂之中的任何一方是否真存都会成为疑问。【所以,贝克莱不知“感知”以外到底有没有物质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