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章 社会学史及此前社会学的局限

十九世纪中叶,“社会学”(sociology)一词被孔德第一次作为一个可与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相提并论的学科概念提出。仅从这个排列顺序上,我们就可以明白孔德的开创性初衷:即在他看来,社会存在同样是一种自然实存和实证对象;而且,在这个与人类的认识进程相一致的顺序中,可能存在着某种由简单到复杂的发生学联…

第一百二十二章 人类社会发源于生物社会

上述问题在未答之前业已提示: A.社会系统在人类尚未问世以前就已经客观地存在着,且必以某种演化发展的方式存在着; B.非但不是人类缔造了社会存在,反倒是人类以先的生物社会或社会生物缔造了人类及其社会基础。 总之,既往那些以人的行为──无论是文化行为抑或是经济行为──为前提的社会哲理其实都不过是某种…

第一百二十一章 社会是人的存在质态

哲学必须落实到人的存在上来才成其为哲学。(1) 【一般认为,人的存在是一切人文社会学课题得以讨论的起始点,这实在是大错特错了。因为“人的存在”本身还牵涉到保罗·高更在他的一幅名作画题里所发出的如下疑问:“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我们是谁?”也就是说,如果人的存在本身还是一个疑问,那么,人的存在状态…

第一百二十章 精神分化与社会分化同一

这个载体的分化及整合过程就是“生物社会”的演化过程。(1) 实际上,生物的社会化过程不过是无机物质的结构化过程的继续,正如生物的精神演进过程不过是原始物质的理化感应过程的继续一样。(2) 玄难之处在于,物质的精神嬗变过程与物质的结构嬗变过程究竟是怎样叠合交错以达成自然后衍阶段之代偿演历的?(3) …

第一百一十九章 精神全体

有关“精神哲学”的探讨至此似乎可以宣告完成了,因为精神无非是“感”与“应”之物性的张扬,亦即无非是“逻辑序列”与“意志序列”之代偿的总和。(1) 然而,这只是就“纯粹精神”的范畴而言。问题在于,精神存在原本不过是其载体衍存的代偿质态,也就是说,它不可能以“纯粹精神”的样态存在。(2) 再者,精神的分化和结构化…

第一百一十八章 感应等位律下的志向代偿

综上所述,可见精神全体必将从原始浑沌态逐步进入分化结构态,这个结构态特别突出地体现在“志向”与“理性”的等位关系中。即,分化进程固然造成了“感”(如“理性”)与“应”(如“志向”)的分离,但这分离恰恰是达成更高量级(或更高代偿效价)的整合步骤之必须,而且只有通过这种进行性分化和对应性构合的方式,代偿进程才能实…

第一百一十七章 意志序列的代偿规律

所谓“意志”,其基本概念系指“物的定向依存性”或“限定性依存属性”。这个定义应当也是物理学上有关“感应”一词的定义,尤其是该词中的“应”字的定义。【“应”字的定义之所以与原始“感应”一词的定义完全相同,乃是由于原始阶段的感应一体质态使“感”和“应”无论在实体上还是在概念中都无法区分的缘故。随着感应属性本身的分化,“…

第一百一十六章 志向的特点:自由与虚妄

以下我们着重讨论有关“志向”的基本问题。(1) 相对于“应向”和“意向”而言,“志向”的最大特色有二: 其一、志向具有最大程度的自由度。【即志向具有最多的可选择性、可调整性以及最大范围的运动量度和落实效果。】 其二、志向具有最大程度的虚妄度。【即志向具有最多的失误概率、调整频率以及最大范围的盲目动势…

第一百一十五章 美的本质(3):艺术美与自然美同质

既然“美”是介于感应分离之间的一种精神代偿方式,则在“美”里面必定暗含着某种服务于远隔的“应”的基本要素,自然美是如此,艺术美亦不例外。否则,纯粹漂浮在“感”(未必仅指“感官之感”,而是扩展为感性、知性、理性之总和或其中任一部分的那个“感”)上的“美”非但不免流落为无所谓“美”的无聊,而且连“感”也将还原为无所谓“…

第一百一十四章 美的本质(2):美的依存实质

根据上述,似乎可以说我们已经找到了美的渊源,并初步窥见了美的质素,那就是与感应属性同在且与意志的源流并驾齐驱的“未应的感”或“虚拟的应”。换言之,如果说“意志”是“应”的精神化变种,则“审美”就是意志的“非应式”变种。【具体地说,“应”是依存的实现,是有所依赖和有所进取的“意志”的操作,由此形成意志的中轴;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