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知性判断及其特点

知性与判断──之所以把知性与判断联系起来讨论,乃是由于知性之所“知”就是建立在对感性之所“感”的判断上,如果感性之所“感”业已直接成就了感应之所“应”,则知性全然无由发生。换言之,所谓“判断”,是指对“感”来的诸“多”对象或表象系统加以判别和决断,以便于“应”有所“应”,倘若“感”来的对象原本就是未分化的“一”体囫囵,则…

第九十章 感性与直观

感性与直观──感性在最切近处接续着感应性。所不同的是,感应之“感”以“应”为其直接结局(即“感应一体”),而感性之“感”以“直观表象”为其直接结局(即“感应迟滞”)。(1) 诚然表象并不限于直观,它将在不同程度或深度上发展出各种非直观的辨析关系式或理想模型式的表象(如几何构图或数学坐标等等),因此可以这样看待…

第八十九章 感知结构

感知及感知结构──感知就是感应属性的层次化或结构化产物。因为感应本来是同一个动机(或曰“触机”)的两个方面,即在原始意义上,“感”的瞬间同时就是“应”的实现,“应”的实现同时就是“感”的过程。随着自然存在从“一”到“多”的分化发展,亦即体现为感应者自身的复杂化和感应对象的繁复化,感应过程已不能通过一个动机或一点触…

第八十八章 “现象”与“本质”

现象与本质──现象是对象的元素,或者说,对象是现象的集合,这一点毋庸细说。值得深究的是:就物演感应性的原始实现形态而言,现象是分化依存物单向对应属性的耦合媒介,其远距离的代偿增益参照系是表象(参阅卷一第三十五章及卷二第七十二章);就物演感知性的晚近实现形态而言,现象是理性化载体多向感知综合的迷惑之源…

第八十七章 “主体”与“客体”

主体与客体──从本原意义上讲,也就是从自然分化的源头考察,以客体的可感属性为对象的各个分立的客体就是主体,相对于彼客体而言,此客体的可感属性也就是当它被视为主体时的感应属性。即是说,主体本身就是客体的组成部分,当某一分化物作为感应者将另一分化物(也是感应者)变换成对象从而实现自身为主体之时,那个(或…

第八十六章 “条件”的概念

条件──虽然可能是感应主体赖以依存的依存物的整体,但它总是通过对该依存物的某一或某些可感属性发生感应而实现的。由此暗示,其中的非可感属性或非可感“本在”(指存在物的“非属性基干”)实质上构成了条件的支持或潜在的条件,即一般所谓的“条件”既可能直接就是感应者当时所依托的可感的条件要素,也可能仅仅是对象化了的…

第八十五章 “对象”的概念

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对感应或感知中的所谓“世界体系”重新予以审视。因为它既不像广义上的科学所假定的那样是纯客观的东西,也不像内省式的哲学所认定的那样是纯主观的东西,而是在它之中正体现着纯主观的认知表象怎样被纯客观的衍存序列所规定。 就要求我们不得不对既往惯用的一系列概念给出另外的阐发。(1) 对象─…

第八十四章 精神存在的客观性

“位相”的限定使感应者的感应识辨能度固化为某种感应识辨格式,“盲存”的制约又使感应者的感应识辨格式硬化为某种感应识辨体系,这个发展过程就表达为一切感应者的具体认识程序或认知程序(总称“逻辑程序”),这个演化体系就呈现为各类感应者的不同现象体系或表象体系(总称“世界体系”)──也就是显现在感知属性的“自明”或“…

第八十三章 盲存即定在

上述所谓的“盲存”,系指物的存在性决定着物的感应性,而不是物的感应性指导着物的存在性。从表面上看,“知”是“行”的前提,“感”是“应”的向导,然而,知与行、感与应其实是同一层面上的浅部运作,本质上谁也不主宰谁,倒是盲目的存在本身深在地主导着貌似澄明的感应过程,而澄明的感应或感知反而对此一无察觉或尽可以一无察…

第八十二章 精神代偿的有效在于求存

显而易见,全部的问题在于,被“假定化”了的感应过程或认知结局究竟要达成一个什么效果?(1) 这就牵涉到“失位性存在”的窘迫形势。正如在卷一中所谈的那样,凡一切属性载体(此处特指“感应者”)无非是自身存在效价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了的自失性衍存者,致使原始自然界从存在即存在着的相对自在状态渐次衰变为存在者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