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演通论释道德经第四十七章

原文: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翻译: 不用出门就可以知道天下大事,不用望窗外就知道天道是如何运行的。实际上,出门走的越远,能得到的知识就越少。所以,圣人不必实践就能知道,不必看见就能明了,不必去做务实的事就能通过务虚而改变世界…

物演通论释道德经第四十六章

原文: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翻译: 当天下太平有道时,国家就把战马归还给老百姓用来耕种。当天下战乱无道时,怀胎的母马也只能在战场上生育小马驹。世间没有比不知足更大的灾祸了,世间没有比想要得到更大的错误了。所以,能够知足…

物演通论释道德经第四十五章

原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翻译: 最圆满的东西仿佛残缺,但其功用永不衰竭。最充盈的存在仿佛空虚,但其用处没有穷尽。最正直仿佛也需要承受委曲。最灵敏仿佛也在某方面很笨拙。最能雄辩的仿佛也显得很木讷。清静能抑制躁…

物演通论释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原文: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翻译: 名声和身体哪个更亲近?身体和财富哪个更重要?获得名声和财富与失去生命哪个更有害?所以说,贪图外物越多可能破费的也越大,收藏的东西越多,越容易损失惨重。知足常乐,才不会招致屈辱;知道…

物演通论释道德经第四十三章

原文: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翻译: 天下至柔的生命,反而能驰骋于天下最坚硬的道路。无形的东西反而能穿越没有缝隙的存在,于是,我知道了无为的好处。以身教而非言教去施教,以无为而非刻意强求而达成目的,天下少有人能达到。 …

物演通论释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翻译: 在中国古代的气一元论下,“道”作为最早的本原之气为“一”;未分化时可视为无极,一旦分化即一分为二…

物演通论释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翻译: 悟性好的人闻道后会努力实践;悟性一般的人闻道后…

物演通论释道德经第四十章

原文: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翻译: 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是道的运行方式;天地万物层层弱化,是道的实现方式。世间万物都是有形的存在,而所有有形的存在都来源于无形的存在。                 总论 从德卷开始主…

物演通论释道德经第三十九章

原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也,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贞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

物演通论释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以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义,失义而後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