Ⅶ.由于上述缘故,在初级社会中由原始生物通过自身之遗传属性所建立的生存延伸线,于中级社会发生结构化整合之后,其接续这条生存线的努力即由生命与社会联手进行了,而且随着这条生存线的伸展,其后续之重负越来越多地为社会所承担。具体地说,社会成员的生存压力呈现出从自然压力向社会压力过渡和转移的趋势。这种生存…
第一百五十一章 生物与社会联属代偿
Ⅵ.R系数趋近于最小值的情形即为原始单细胞生物的初级社会形态,此时代表生物自然生存度的E呈现最大值,而社会整合度则几近于零;R系数趋近于最大值的情形将会出现在人类晚级社会的终末阶段,到那时,社会整合度S将呈现最大值,而E值所示的生物自然生存度则趋近衰竭,人类及其社会的暮年景象将展现为极度残化与极度整合的…
第一百五十章 R系数总体趋升
Ⅴ.以上各项所述容易造成一种印象,仿佛异质分化R系数总是倾向于增大,这个看法既有道理,亦非完善。参照整个生物社会史来看,R系数在总体上趋于升高是无可置疑的事实,这表明生物的演进是一个不断倾向于分化加剧的自然历程,同时提示社会结构是一个伴随着生物残弱化进程相应增长的代偿系统。然而,如果局限于中级社会动…
物演通论释道德经第四十七章
原文: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翻译: 不用出门就可以知道天下大事,不用望窗外就知道天道是如何运行的。实际上,出门走的越远,能得到的知识就越少。所以,圣人不必实践就能知道,不必看见就能明了,不必去做务实的事就能通过务虚而改变世界…
物演通论释道德经第四十六章
原文: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翻译: 当天下太平有道时,国家就把战马归还给老百姓用来耕种。当天下战乱无道时,怀胎的母马也只能在战场上生育小马驹。世间没有比不知足更大的灾祸了,世间没有比想要得到更大的错误了。所以,能够知足…
物演通论释道德经第四十五章
原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翻译: 最圆满的东西仿佛残缺,但其功用永不衰竭。最充盈的存在仿佛空虚,但其用处没有穷尽。最正直仿佛也需要承受委曲。最灵敏仿佛也在某方面很笨拙。最能雄辩的仿佛也显得很木讷。清静能抑制躁…
第一百四十九章 社会方程
Ⅳ.社会度S的变化必须与ER关系对应,亦即: S=ER 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社会方程”,它不仅表达为这样一个数理概念,即社会度S作为一个代偿增量必与分化度R和生存度E的乘积相等,而且,这一命题显示,社会整合结构之所以能够确立,乃是由于它以生物个体趋残及其生存效力趋低的生存代偿要求为其坚实的存在基础,而不能…
第一百四十八章 S值趋升是对E值下降的代偿
Ⅲ.上述情形表明,S值趋升是E值下降的有条件代偿物,也就是说,S值是E损失量的追补性附加值。一般认为,这个S追加量有可能大于E损失量,亦即系统论中所谓的系统总能大于内构成分的个能之和,但在社会学上,我以为这种说法不能成立,因为就静态分析的系统论而言,其组分个能未必要在形成系统之前或同时发生减损,或者其组…
第一百四十七章 R趋升E值趋降与S值的关系
Ⅱ.关系式显示,社会度S与R系数呈正相关,提示随着种群内生存性状分化程度的提高,社会结构的整合力度趋于加强,而群内个员的自然生存度之和E相对下降;反过来说也一样,即R系数上升使E值成比例下降,导致S值相应趋升。实际的情形是,R系数的上升必然导致E值的下降,因为生物性状及其生存性状的自然分化正是造成生物种系…
物演通论释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原文: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翻译: 名声和身体哪个更亲近?身体和财富哪个更重要?获得名声和财富与失去生命哪个更有害?所以说,贪图外物越多可能破费的也越大,收藏的东西越多,越容易损失惨重。知足常乐,才不会招致屈辱;知道…